当前,安徽新兴产业逐渐呈现集群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特点,部分优势产业已经入围“国家队”,产业集聚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正逐步形成。一方面,产业基础较好、创新优势较突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和新能源汽车产业贡献全省70%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另一方面,产业发展目标明确,政策举措立体,包括“三重一创”规划重点工程、“双招双引”提升创新能力、“群主链长”开展专项行动、“数字赋能”推动产业升级等。同时,《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开展十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建设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智能家电5个世界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然而,安徽在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方面还存在若干深层次的问题亟待改善或解决,包括科技创新的基础不牢、头部企业的数量和质量不足、创新人才严重缺乏、创新系统结构松散、创新创业文化意识薄弱等。2022年是关键之年,国内外发展环境复杂多变,挑战严峻。越是重要关头,越是要紧紧把握创新第一动力,扬皖所长,补皖之短,在事关推动产业创新发展中的难点与痛点处,敢作为、能作为、善作为。
抓重点,充分发挥高校和国家科研机构在科技创新中的关键作用。依托中科大承担多项国家科研攻关项目契机,开展“政产学研用金”等多要素联动,进一步积累新兴产业技术优势,推动核心技术突破。建立技术创新共生体系,推动企业研发中心、高校和科研机构等联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支持高校院所创建国家基础学科研究中心、“珠峰计划”前沿科学中心,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加大“双一流”高校建设支持力度,提升地方高校学科建设水平。
优机制,推进技术与资本的深度结合与互动。一方面,可以模仿硅谷银行,探索和筹建专注于服务科技创新产业的科技型银行,为科技型创业企业提供风险担保,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科技金融服务品牌。另一方面,构建多层次金融支持服务实体经济体系,推动政府母基金、产业基金和市场基金联动发展,打造基金丛林,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强主体,重视头部企业在构建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引领作用。头部企业的主导作用对强化可持续创新系统十分重要,因此需要进一步培育发展科大讯飞、国盾量子、京东方、长鑫存储、蔚来汽车、阳光电源等企业。在此基础上,一方面,构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科研立项机制,企业“出题目”、院所“作答案”,鼓励企业参与基础研究,以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以基础研究引领应用研究。另一方面,完善十大新兴产业“双招双引”机制,引进头部企业和重大项目,实施产业链供应链生态建设工程,构建“头部企业+中小企业”生态圈,做长做宽产业链。
聚人才,重视科技产业组织人才培养。一方面,全面升级现有人才计划、人才工程、人才平台。改革现有人事制度,提升人才政策的竞争优势,大力引进培育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等。另一方面,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围绕新兴产业领域基础研究、新兴技术创新等设置新兴专业,与知名企业等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
重支撑,发挥国家政策与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合成效应。一方面,依托安徽自贸试验区,深化“民间+政府”模式,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实施民营经济上台阶行动计划,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文化的建设,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扩大企业数量和整体规模。另一方面,打造惠企政策直通车,加大民营企业融资、用工、用能等政策支持力度,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 洪进)
原载于《安徽日报》2022年01月11日第05版
原文链接https://szb.ahnews.com.cn/ahrb/layout/202201/11/node_06.html#c880352